大學城過熱的背后-人與社會
標簽大學城
高教資源項目建設
始于2000年的中國大學城熱,幾乎在全國各省遍地開花。在經歷14年的發展之后,正走到十字街頭。
一個學校分三四個地方,校區和教工居住地分離,教師疲于奔波,學生孤零零住在荒郊野外……蘭州大學面臨的困惑,亦是中國大學城被普遍詬病的問題。
“目前大學城出現的問題,跟當時許多大學城上馬倉促,規劃滯后,缺乏科學的論證有關。”浙江大學規劃系教授周復多說。
多位學者指出,在國外,大學城應該是由大學密集而發展為“城”。但在中國,大學城大多由政府主導被動發展,大學城都是先有“城”,然后再“請”大學往里面進駐。
“為了帶動某一個地區的開發,搬個大學過去,這樣的政府決策并不少見。”周復多說,對許多地方政府而言,建個大學城吸引大學入駐,和建個工業園區吸引企業入駐沒什么區別。
房地產生意
“對于領導來說,辦大學城的吸引力并不遜于建工業園。”中國第一座大學城、位于河北廊坊的“東方大學城”創辦者劉志毅說,大學城是沒有污染的經濟,又能經營土地、增加稅收,與此同時,還能提高地方科學文化品位,給政府政績貼金,可謂一舉多得。
大學城對地方各方面的拉動作用,從北京市海淀區的發展可見一斑。“海淀的八大學院,事實上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大學城。”劉志毅說?,F在海淀已發展起了以科技、IT為代表的現代企業群,眾多世界500強級別的公司總部設在這里。目前,海淀區的GDP在北京排名第二,僅次于國際貿易核心區所在的朝陽區。
不過,大學城的規劃和決策是由政府部門在負責。“領導從一開始考慮的利益就不是教育的發展,而是政績、經濟方面的因素。通過大學的建設,來帶動周圍經濟的發展,很少尊重教育的規律。”二十一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說。
在如此運作之下,中國諸多大學城成了城市新城、新區的經濟發動機、人氣聚集器,甚至一個城市擁有幾個大學城。
“很多大學城的配套設施也跟不上。”劉志毅說,“辦大學城就是辦一個社區,政府的公共服務部門都要跟上。”現實情況是,很多大學城鋪開攤子后,許多配套的服務并未跟上。這直接導致交通、治安等問題,成了困擾各地大學城的難題。
“從大學城建設時起,建設者的用意,已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熊丙奇說,除了追求政績,就是“跑馬圈地”,將來可以再通過變更土地用途,經營房地產。
“凡大學城,就一定有房地產項目。”劉志毅承認,這已成為普遍現象。而他最近再度進入公眾視野,也是因為被媒體報道稱,中國最早的大學城“東方大學城”被各類房地產項目圍堵。
按照規定,經營性用地本該采取“招拍掛”的方式出讓,但打著辦教育的名義,房地產商可以用較低的價格從政府手中獲得土地——這無疑對投資商具有巨大的誘惑力。
2004年6月,國家審計署對南京、杭州、珠海、廊坊4個城市的“大學城”開發建設情況的審計調查表明:大學城建設過程中,項目建設違規審批和非法圈占土地問題突出。
1999年開始的擴招正是大學城發展的動力,但“真正抓住了這個機遇的卻是各地政府和房地產開發商”,中央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蔣國華如此批評說。
不過,劉志毅依然堅信,中國大學城的發展有其必要性,“它契合了當時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趨勢。”這位原北京二十五中的老校長,對于中國偏低的高考入學率一直耿耿于懷。他回顧說,高校擴招前,中國百人中本科人數比例,在世界上一直都在很后面的位置。而發展至今,今年中國的本科畢業生就有727萬人。
“現在幾乎70%的學生都能上大學。這中間,大學城起到了歷史性的作用。”劉志毅說。
“空殼”危機
大學城熱造成的巨大浪費,正是廣受詬病的問題。“我們現在對這個問題沒有追責機制。”熊丙奇說。大學城建設是政府主導的投資行為,誰都不會對投資行為負責。
不科學的規劃,成了沉重的辦學負擔。熊丙奇說,此前有專家測算,中國的高校依照其校園面積、行政人員配備,辦學規模至少要維持在5000人以上才能正常運轉,否則就會陷入財務危機。
“目前的大學城建設,最缺乏的是成本核算。”劉志毅指出,按照市場規律,投入產出也有成本計算,但我們現在甚至不能測算一名大學生到底花了多少錢。
此前他一直呼吁,大學城建設要通過市場規律來進行調節。“改變計劃經濟的辦學模式,引入市場經濟機制,通過成本核算,恰當的投資,用最少的錢,撬動最大的高等教育資源。”
當然,根本問題或許還在于大學的辦學模式。劉志毅說,在國外的大學城,由于采取開放式辦學,規模根本沒有中國的那么大,也無需高校投入過多資源。“我們需要蓋學生宿舍樓、蓋游泳館等等,而國外的學校辦學,更多依靠社會上的資源。”劉志毅說,學生租住當地居民的房子,學校只要蓋少量的教學樓即可。
更令人擔心的是,“大干快上”的大學城熱過后,中國或許即將迎來招生不足、高教資源過剩的“空殼”危機。
“隨著中國人口結構的變化,中小學招生不足已經出現。”同濟大學管理學博士肖郴松之前曾研究過相關問題。而按照熊丙奇的測算,以目前的生源發展趨勢看,到2023年,我國18歲-22歲的適齡學生人數將減少3800萬。這對于動輒從銀行貸款數十億元,依賴學費償還利息的部分大學城來說,或將引發大規模的金融風險。
“未來10年,我國將有一批高校面臨破產危機,對于這一現象,需早做打算。”熊丙奇警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