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絕活-中國新傳說
蘇門耀是個(gè)手里有絕活兒的人,他做的豆腐鮮、香、嫩,爽口,多少年了都沒有人敢在小鎮(zhèn)上開第二家豆腐坊。但蘇門耀最絕的是一刀準(zhǔn),有人買他豆腐,人家買的斤數(shù)一出口,他一刀子就切下一塊,一次都不會(huì)有差錯(cuò),可是他每次都要過秤,為什么?就是讓買主心里踏實(shí)。
小鎮(zhèn)里還有一個(gè)叫竇辰亮的人,他賣棗糕,靠的也是刀上的功夫。竇辰亮賣棗糕也是一刀準(zhǔn),誰買多少,竇辰亮一刀下去,然后用荷葉一包扔進(jìn)買主的籃子走人,誰嫌他賣的棗糕斤兩不足,自己找桿秤去稱。錯(cuò)了回來,缺一補(bǔ)十,小鎮(zhèn)人沒有一個(gè)來找后賬的。
鳥比鳴,花比艷,人就喜歡比個(gè)高低。賣豆腐的蘇一刀和賣棗糕的竇一刀在暗中較勁許多年,總想著壓對(duì)方一頭。
一天,蘇一刀和竇一刀撞在一條小巷里了。這正是晌午時(shí)分,小巷里人來人往,人們一看這架勢,這兩個(gè)人要“斗雞”。小鎮(zhèn)人愛看熱鬧,漸漸就聚攏起一群人來。
竇一刀看了一眼吆喝叫賣豆腐的蘇一刀,他拿起切刀閉住眼睛,“啪啪”幾刀,切出五塊棗糕,然后用切刀扒拉一塊:這塊八兩,這塊一斤一兩,這塊一斤九兩……誰買拿去,信不著的,找老蘇豆腐車上的秤過一過,分量錯(cuò)了的話這車棗糕您拉回家。
蘇門耀見狀收起家什,推起豆腐車一步一步退出小巷。竇辰亮笑了,一步一步推著小車向前走,高叫:“棗糕,棗糕,買棗糕……”聲音異常高昂嘹亮。
十年過去了,蘇門耀頭發(fā)白了。竇辰亮也是一頭灰白。那年元宵節(jié),小鎮(zhèn)組織舞龍賽會(huì),不知道是有意還是無意,這天蘇門耀的豆腐車和竇辰亮的棗糕車間隔三米排列在一起。那時(shí)候舞龍還沒有開始,兩個(gè)“一刀”就表演開了。
先是竇一刀,他用一條毛巾蒙住眼睛,舉起刀,啪啪幾刀,一連切出十塊棗糕,每一塊不多不少,都是一斤,所有棗糕眨眼之間都被人們買走了。
這時(shí),旁邊的蘇門耀也掀開麻布,一板雪白的豆腐展現(xiàn)在眾人面前,蘇一刀在這四方大塊豆腐上橫切三刀,又豎切三刀,一大塊豆腐被勻勻地切割成十六塊小豆腐。每一塊不多不少,都是一斤半。人們不禁叫絕。蘇門耀又用切刀輕輕鏟起一小塊豆腐,拋向竇辰亮三米外的棗糕車上,一塊,兩塊,三塊……一塊塊豆腐在空中飛如羽,落在板上輕如絮,一塊不散,一塊不破,十六塊豆腐整整齊齊,方方正正地碼在竇辰亮空出來的棗糕板子上,圍觀者掌聲如潮,大贊:絕活兒,真正的絕活兒啊!
多少年后,蘇門耀、竇辰亮都老了,兩人躺在椅子上曬太陽,竇辰亮一字一字往外吐:“蘇師傅啊,您那個(gè)絕活是怎么練出來的?有師傅教您嗎?那可是小鎮(zhèn)千古一絕呀!”
蘇門耀趴在竇辰亮的耳朵邊,輕輕說:“您忘了嗎?那是被您逼出來的呀,要說有師傅,那就是您竇師傅啊。”
蘇門耀說得不是客氣話,也不是安慰人的話,更不是氣人的話,他說的是真話。凡是世上的絕活兒,沒一個(gè)是學(xué)來的,學(xué)來的就不叫絕活兒。自己苦思冥想,硬琢磨,逼出來的那才是絕活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