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紙不“白”-成長
一張白紙,平淡無奇。然而,古往今來,一些名人在上面用盡心思,做足文章。不僅展現了他們超群的智慧,也為后世留下了動人的美談。
趙匡胤:白紙圣旨
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派曹彬為主帥,前去攻打南唐。臨出師時,曹彬跪請皇上圣諭,如果將領在外不服從軍紀,犯了事將如何處置?宋太祖似乎早有預料,從懷中取出一個封好的錦囊,親手賜給曹彬:“愛卿放心,有關將領在外違反軍紀的處分規定,全部寫在里面了,到時只需打開這錦囊,依旨刑罰便可。”曹彬雙手接過錦囊,堅定了必勝的信心。由于士氣高昂,將領們團結作戰,宋軍大獲全勝。
班師還朝之日,宋太祖設宴慰勞,曹彬便把這封未曾啟用的錦囊退還給皇上。趙匡胤當著群臣的面把錦囊打開,里面裝的竟是一張白紙。眾臣看見了無不驚訝。趙匡胤道:“白紙一張,勝于千條規定,曹愛卿可曾想到?”眾臣這時才頻頻點頭,曹彬的感受自然比誰都要深刻。
解縉:白紙祭文
明代大才子解縉,思維敏捷,出口成章,深受明太祖朱元璋賞識,卻引起奸臣曹萱等人的妒忌。后來朱元璋駕崩,解縉受命撰寫祭文。
到祭奠時,曹萱施計將解縉所撰的祭文調包成一張白紙。新皇朱允炆大怒,要將解縉斬首祭靈。解縉知道受奸人暗算,臨危不亂,拿著白紙即興發揮:“大明洪武,歲在戊寅臘月望日。皇帝率文武百官跪祭于太祖靈前致哀:太祖揭竿布衣清白,四海歸心貴在堅白,鄱湖一戰天下大白,勤政治國冤怨洗白,嗚呼!駕崩萬民孝白,天子悲慟無辭表白,群臣哀悼千言蒼白,謹以白紙后世鑒白。嗚呼哀哉,尚饗!”這番以“白”為題的臨場發揮,妥貼高妙,令人稱奇。解縉也因此化險為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