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徹大悟人生句子
【第1句】: 請?zhí)峁┓鸺掖髲卮笪颉⒖雌萍t塵往事的句子
144 生命非常短暫,所以要加緊腳步,快速前進(jìn),不可拖泥帶水,切勿前腳已落地,后腳還不肯挪開。
昨日的事就讓它過去,把心神專注在今天。145 慈悲心就是清涼地。
慈寄于樂,就是給眾生以快樂;悲,就是同情心,能互相諒解、容忍,表現(xiàn)一份寬心、愛心、也就是悲心。146 聰明不是智能,但是智能一定包括聰明。
聰明人得失心重;有智能的人,則勇于舍、得。能舍就能得,得無限的快樂,得安寧的心境。
147 如果我們能做到無我的境界,那么外在的怨恨、苦惱、貪欲便沒有一個(gè)可以作為我的怨恨、我的苦惱和我的貪欲。我都沒有了,何來我的痛苦。
148 我們的心如果有喜愛之心,憎惡的偏見也就產(chǎn)生了。由于喜愛便會怕失去,由于憎惡便不希望它來臨,于是痛苦便產(chǎn)生了。
149 應(yīng)急速作善,制止罪惡心。怠慢作善者,心則喜于惡。
若人作惡己,不可數(shù)數(shù)作;莫喜于作惡,積惡則受苦。150 若人作善己,應(yīng)復(fù)數(shù)數(shù)作;當(dāng)喜于作善,積善則受樂。
善業(yè)未成熟,善人以為苦。善業(yè)成熟時(shí),善人始見善。
151 如果我們喜歡,我們也可以閱讀少許的文字,講少許的教義,但要根據(jù)正確的道理來行為。真理不是用來誦唱詠吟的,而是用來實(shí)踐的。
152 真理的言語是指引我們走向永恒幸福這一最后目標(biāo)的工具,因此佛陀的神圣語言、神圣經(jīng)典被稱為“圣道跡”。153 給予快樂叫做慈,替對方解決痛苦叫做悲。
將心比心、身同感受叫大慈愛,不分親屬、敵人同樣看待的幫助叫大悲。154 我們的心有很多種作用,有一部分是壞的作用,不利于自己也不利于別人,有一部分是好的作用,利于自己也利于別人。
155 因?yàn)橛忻糟圆庞杏X悟。如無迷惘,何來覺悟呢?離開迷惘,即無覺悟;離開覺悟,也無迷惘。
因此,執(zhí)著于覺悟也是一種障礙。156 過去的覺悟者們教導(dǎo)我們:別讓內(nèi)心不好的作用興起造作,要讓內(nèi)心好的作用施展出來,自己關(guān)照自己的心…將心凈化得完全沒有痛苦因子。
157 什么是內(nèi)心壞的作用呢?就是貪欲、嗔恨、無知、愛欲、固執(zhí)、憤怒、恐懼、自大、驕傲、惡意、不滿、憂慮、焦躁…等等。158 職業(yè)易生比較心,事業(yè)易生功利心,而志業(yè)是啟發(fā)人本具的愛心、良知,使人無所求的付出。
159 行為言語顯現(xiàn)精神文化的內(nèi)涵,培養(yǎng)寬大的心量,心量大才能發(fā)揮大愛,能原諒別人就是最有福的人。160 無處青山不道場,何須策杖禮清涼,云中縱有金毛現(xiàn),正眼觀時(shí)非吉祥。
——唐朝——軼名禪師161 問南泉:“如何是道”?南泉曰:“平常心是道?!睅熢唬骸斑€可趣向否?”南泉曰:“擬向即乖?!?/p>
162 師曰:不擬時(shí)如何知是道?南泉曰:道不屬知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
若是真達(dá)不疑之道,猶如太虛,廓然虛豁,豈可強(qiáng)是非邪?163 身心清凈不受俗世所束縛的涅磐之境,是智慧的覺悟者所追求的最高目標(biāo)。164 能忍辱不為所動才是最高的苦行。
為害外在的不能稱為出家者。被外在所牽絆而苦惱不得自由的,沒資格叫做沙門。
165 不思量,性即空寂;思量即自化。思量惡法,化為地獄;思量善法,化為天堂。
毒害化為畜生,慈悲化為菩薩,知惠化為上界,愚癡化為下方166 自性變化甚多,迷人自不見。一念善,知惠即生。
一燈能除千年暗,一知惠能滅萬年愚。167 問:“如何是招慶風(fēng)?”師曰:“寧可清貧自樂,不作濁富多憂?!?/p>
——《景德傳燈錄》168 問:“如何是微妙?”師曰:“風(fēng)送水聲來枕畔,月移山影到床前?!眴枺骸叭绾问菢O則處?”師曰:“懊惱三春月,不及九秋光?!?/p>
169 問:“色身敗壞,如何是堅(jiān)固法身?”師曰:“山花開似錦,澗水湛如藍(lán)”。——《五燈會元》170 心與空相應(yīng),則譏毀贊譽(yù),何憂何喜?身與空相應(yīng),則刀割香涂,何苦何樂?依報(bào)與空相應(yīng),則施與劫奪,何得何失?171 非裸行結(jié)發(fā),非涂泥絕食,臥地自塵身,非以蹲踞(?。?,不斷疑惑者,能令得清凈。
以慚自禁者,世間所罕有,彼善避羞辱,如良馬避鞭。172 心與空、不空相應(yīng),則愛見都忘,慈悲普救;身與空、不空相應(yīng),則內(nèi)同枯木,外現(xiàn)威儀;依報(bào)與空、不空相應(yīng),則永絕貪求,資財(cái)給濟(jì)。
173 心與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應(yīng),則實(shí)相初明,開佛知見;身與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應(yīng),則一塵入正受,諸塵三昧起。174 我們誦詠的經(jīng)典雖不多,但若遵照著去實(shí)踐,并從其中獲得正確的見解,斷除內(nèi)心的愚昧,身心也會得到凈化,不再跟隨外界的起伏而變化……175 石鞏慧藏禪師在廚作務(wù)次,馬祖大師問:作什么?鞏曰:牧牛。
祖曰:作么生牧?鞏曰:一回入草去,驀鼻拽將回。祖曰:子真牧牛。
176 仰山禪師問訊溈山禪師次,溈曰:子一夏不見上來,在下面作何所務(wù)?仰曰:某甲在下面,鋤得一片田,下得一籮種。溈曰:子今夏不虛過。
177 【第1句】:底事分明在己躬,不須向外問窮通。但能角處回光照,莫被塵勞困主公。
【第2句】:兀兀不修善,騰騰不造惡,寂寂斷見聞,蕩蕩心無著。178 仰山禪師問訊溈山禪師次:“未審和尚一夏之中作何所務(wù)?”溈曰:“日中一食,夜后一寢?!?/p>
仰曰:“和尚今夏不虛過?!?79 僧問五泄靈默禪師:“如何得無心去?”師曰:“傾山覆海宴然靜,地動安眠豈睬伊?!?/p>
180 自樂平生道,煙蘿石洞間,野情多放曠,常伴白云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