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句無性
【第1句】:古代有一句俗語“好男無性怕不堅,好女無性怕不秧”,是什么意思
意思其實很簡單,就是好男人如果沒性趣的話,那你這個人是不堅強的。女人沒有性趣的話,哪個男人也不會找你插秧。而且這種意思也比較“污一些”但是整體并沒有污很多。人們認為,世間萬物皆陰陽,自然宇宙盡平衡。而男女之間同樣如此,男人是為思索和勇氣而有,女人是為溫柔和典雅而有,男性的陽剛之氣需要女性的陰柔之氣來調和。
而女性的柔美也需要男性的陽剛作為基礎。這只是比較文藝一些的,讓人聽上去的話,沒有很大的污點。但哪怕是這樣,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來問題所在。所以在這種問題的規則上,出現了臉紅的情況也是正常的。人的一生,寧愿平和,也別平庸。男性身當大任,不要好高騖遠,很多人的成功案例,不過是把堅持住做到了極致罷了。
女性在面對一些俗事時,也不要都依著別人。諸君且記,在人生的旅途中,唯有自己才是主角,這句話我們聽上去也是非常的勵志,也希望你能朝著自己想象當中去。平常人家的女子也被要求溫柔賢惠,大方得體,當然能夠知書達理是再好不過的了。可是也不乏有很多人依靠自己的容顏吃飯,可是紅顏再美終易逝。
就算是你年輕的是在再怎么明艷動人,年邁之后依舊逃不開平淡無奇的生活。給人的感覺,也是一種比較樸素的情況。那么她的一生也可以說是完全依附于他人。就像地里的一只秧苗,十分脆弱又非常普通,不會實現自己人生的價值。這只是我個人的觀點。
【第2句】:西部居民寒松柏有本性這首詩出自哪里
沒有“西部居民寒松柏有本性”這句詩,應是“寒松柏有本性”。
出自:兩漢劉楨的《贈從弟·其二》
原文: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
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
冰霜正慘凄,終歲常端正。
譯文:
高山上松樹挺拔聳立,山谷間狂風瑟瑟呼嘯。
風聲是多么的猛烈,松枝又是多么的剛勁!
任它滿天冰霜慘慘凄凄,松樹的腰桿終年端端正正。
難道是松樹沒有遭到嚴寒的侵凌嗎?不,是松柏天生有著耐寒的本性!
賞析:起首二句,即以松的高潔之態動人情思,風的肅殺之聲逼人警覺。用“亭亭”標示松的傲岸姿態,用“瑟瑟”摹擬刺骨的風聲。繪影繪聲,簡潔生動。又以“谷中”映襯“山上”,更突出了位居全詩中心的青松的傲骨。
三四兩句則加強了抒情的氛圍。而且在似乎不相關的松和風之間沖突頓起,令聽者心驚,觀者顏開。兩個“一何”強調詩人感受的強烈,一“盛”一“勁”表現沖突的激烈和詩人的感情傾向。第三句詩順接第二句,第四句呼應首句,章法綿密,展開有序。
五六兩句,由風勢猛烈而發展到酷寒的冰霜,由松枝的剛勁而拓寬為一年四季常端正,越發顯出環境的嚴酷和青松歲寒不凋的特性。詩的意境格外高遠,格調更顯得悲壯崇高。松樹和環境的對比也更分明,而松樹品性的價值也更加突現出來。
最后兩句變換句式,以有力的一問一答作結。詩人由外而內,由表層到深層,把讀者眼光從“亭亭”“端正”的外貌透視到松樹內在的本性,以此表明松樹之所以不畏狂風嚴寒,是因為有堅貞不屈的高風亮節。
擴展資料:
延伸閱讀
這首詩名為“贈從弟”,但無一語道及兄弟情誼。我們讀來卻頗覺情深誼長,而且能同詩人心心相印。這是因為詩人運用了象征手法,用松樹象征自己的志趣、情操和希望。
自然之物原本自生自滅,與人無關。但一旦詩人用多情的目光注入山水樹木、風霜雷電,與自然界中某些同人類相通的特征一撞擊,便會爆發出動人的火花。這種象征手法的運用,劉楨之前有屈原的桔頌,劉楨之后,則更是屢見不鮮,且形成中國古典詩歌的傳統特征之一。
劉楨如果直接抒寫內心情感,很易直露,便借松樹的高潔來暗示情懷,以此自勉,也借以勉勵從弟。全詩關于兄弟情誼雖“不著一字”,但味外之旨卻更耐人品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