屢試不爽,我們發現了高考作文萬能解題思路
原創 見文末 果殼
想必大家已經看過今天上午高考語文的作文題了。在網友爭相編段子的同時,有一幫搞心理學的人,已經在搶答作文題了。在搶答作文的過程中,大家發現高考作文的萬能解題思路竟然就是——心理學!
讓我們看看他們扯了些什么、能拿多少分。
北京卷
當今時代,我們每天都會面對各種各樣的信息。其中有一條信息,或引發了你的感悟,或影響了你的生活,或令你振奮,或使你愧疚,或讓你學會辨別真偽……
請以“一條信息”為題,聯系現實生活,展開聯想或想象,寫一篇記敘文。
Carcosa:
一條信息,看似好寫。但難在“一條”,而不是“信息”。
我們接觸到最多的信息,是手機上一刻不停地彈出的推送,是熱搜上的一個個短語和短句。在網上搜索內容,出現在眼前的,是鋪天蓋地的軟廣硬廣、低質內容。
信息過載(Information Overload)描述的正是這樣的感覺:當一個人接收到太多信息,過多的信息反而影響了他正常的理解和決策。更何況現如今,過載的信息大部分經常是無效的。
需要真正以“一條信息”寫一篇“記敘文”時,我們的周圍,卻已經很難再找到一條真正完整、重要的信息。
江蘇卷
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人們總是關注自己喜愛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會被同類信息所環繞、所塑造。智能互聯網時代,這種環繞更加緊密,這種塑造更加可感。你未來的樣子,也許就開始于當下一次從心所欲的瀏覽,一串惺惺相惜的點贊,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場突如其來的感動。
愛科學的老顧:
“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用社會心理學理論去理解,那就是影響人際吸引(Interpersonal Attraction)的相似性吸引原則。
雖然實際的相似性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雙方都感知到對方的相似性。舉例說明,類似,同班同學,因為實際的相似性(年齡、地位、身份)在一起玩,但是慢慢地就會因為感知到的相似性(興趣、信念、價值觀及人格特征)而發展出小團體。隨著不斷的磨合,小團體成員的興趣、信念等會不斷趨于相似,不斷收獲積極回應所帶來的感動,如稱贊、分享,會更加促進團體的凝聚力。
另一方面,從消極的一面去理解“同聲相應,同氣相求”,那便是“臭味相投便稱知己”。
Carcosa:
你每一次選擇關注的人和事,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向建構著你的自我。
回音室效應(Echo Chamber)描述了這樣一種現象,人們會選擇閱讀那些與自己相近的觀點,最終單一的聲音在封閉的環境里不斷重復,使人就誤以為夸張扭曲的表象就是事實的全貌。
如今的社交媒體正在進一步加強回音室效應。大數據算法不斷地替我們過濾掉與我們意見相左、興趣不符的觀點,將我們偏好的內容推到眼前。當科技代替人們選擇,“你未來的樣子”,還能不能談得上是真正的“自我”呢?
浙江卷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標,也有對未來的美好期望。家庭可能對我們有不同的預期,社會也可能會賦予我們別樣的角色。在不斷變化的現實生活中,個人與家庭、社會之間的落差或錯位難免會產生。
阿藍:
我們長大的過程,是一個社會化(socialization)的過程。在社會化的過程中,我們開始擁有各種各樣的社會角色(social roles)。
社會角色是一套個人行為模式,這套行為模式是與當前社會規范相聯系的。即當我們擁有了某種社會角色以后,我們就被要求按照當前所在文化環境下,這個角色應該如何行動的規范而去行動。
當我們對自己的期待,和我們所擁有的社會角色產生落差的時候,就說明我們沒有在當前的社會標準下,扮演好自己的社會角色。這時,我們應該調整自己的期待,或者突破老舊的社會常規,為自己的社會角色賦予新的意義。
全國III卷
人們用眼睛看他人、看世界,卻無法直接看到完整的自己。所以,在人生的旅程中,我們需要尋找各種“鏡子”、不斷繪制“自畫像”來審視自我,嘗試回答“我是怎樣的人”“我想過怎樣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義”等重要的問題。
畢業前,學校請你給即將入學的高一新生寫一封信,主題是“如何為自己畫好像”,與他們分享自己的感悟與思考。
鄧瀟斐:
我們對自身性格、情感、價值觀等等與自身相關的方面統合到一起,將其都歸納到“我”的范疇中,在心理學上叫做“自我同一性(ego identity)”。
簡單而言,自我同一性即是我們對“我是誰”的回答。
青少年經常會感到迷茫,比如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樣的人、應該填報什么樣的志愿,將來考什么大學什么專業。這種迷茫被稱為“同一性混亂(identity diffusion)”。
自我同一性也并非一成不變的,畢竟認清自己是一輩子的事情。因此,一時的挫折不足畏懼,隨著我們接觸的人與事越來越多,學會以人為鏡,終會“為自己畫好像”的。
上海卷
世上許多重要的轉折是在意想不到時發生的,這是否意味著人對事物發展進程無能為力?
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和思考。
山啾:
有一句俗語叫“計劃趕不上變化”。當這些突如其來的“轉折”讓我們感到壓力,以至于出現尷尬、緊張、焦慮等情緒時,就會觸發我們的心理防御機制。這些機制讓我們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意外對我們造成的威脅,也會對我們的行為造成消極或積極的影響。
一些常見的防御機制包括否定、合理化、投射、升華。
心理防御機制沒有好壞,它們是我們取得心理穩定的手段。了解自己的防御機制能讓我們在面對突然狀況時了解自己的心理狀態,并做出調整,以更好的狀態來處理問題。往者不諫,來者可追。
全國新高考Ⅰ卷
面對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國家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果斷采取防控措施,全國人民緊急行動。
人們居家隔離,取消出訪和聚會;娛樂、體育場所關閉;政務服務網上辦理;學校開學有序推遲;公共服務場所設置安全“一米線”。防疫拉開了人們的距離。
城鄉社區干部、志愿者站崗值守,防疫消殺,送菜購藥,緩解燃眉之急;醫學專家實時在線,科學指導,增強抗疫信心;快遞員頂風冒雨,在城市鄉村奔波;司機夜以繼日,保障物資運輸;教師堅守崗位,網上傳道授業;新聞工作者深入一線,傳遞溫情和力量。抗疫密切了人們的聯系。
請綜合以上材料,以“疫情中的距離與聯系”為主題,寫一篇文章。
阿藍:
社會距離(social distance)是人們的心理距離在物理距離上的表現。社會學家羅伯特·帕克(Robert E. Park)將社會距離定義成,是一種對個人和社會關系之間,親密度等級的測量。
社會距離描述了不同的社會群體之間的距離。人們對自己所處的社會群體都有所偏愛,不同群體之間的人們可能經常聯系,但他們不會在心理上感覺“親密”,在面對面交流時,可能也不會有很近的物理距離。這種“不親密感”就是社會距離。
社會距離既是客觀的,又可以由主觀造成。在疫情期間,我們在公共場所保持1米距離,這就是我們主動造成的社會間隔(social distancing)。
在這種情況下,主觀造成的社會距離并不代表真正的社會距離,不是人們真的不再親密了,而是一種更有社會責任感的考量。
作者:Carcosa、愛科學的老顧、阿藍、鄧瀟斐、山啾
原標題:《屢試不爽,我們發現了高考作文萬能解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