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雨花臺烈士紀念館心得體會【五篇】
參觀雨花臺烈士紀念館心得體會篇1
上周末,支部組織全體黨員參觀了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館,表達對革命先烈的深切緬懷。參觀后,我感受很深,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當下,黨史學習教育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我作為一名黨員干部,要將這段英雄史詩、這份赤子情懷、這股團結精神銘記心中,傳承好、發揚好湘江戰役偉大精神,奮力投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
湘江戰役書寫了不畏艱險、勇于斗爭的英雄史詩。湘江戰役是紅軍長征中最慘烈、最關鍵的一仗。經此一役,中央紅軍從8.6萬人銳減至3萬余人,其慘烈程度著實令人痛心。面對數倍于己的國民黨軍,無數革命先烈不畏犧牲、前赴后繼、舍生忘死,才最終殺出一條血路,撕開了重兵設防的封鎖線。湘江戰役是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英雄史詩,無數革命先烈將紅色火種播撒在中華大地。這樣一種“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革命精神,更值得我們后人學習。廣大黨員干部要繼承和發揚革命先烈不畏艱險、勇于斗爭的精神品質,在任何困難和挑戰面前,都要迎難
而上、敢打敢拼,化挫折為動力,化挑戰為機遇,展現出新時代黨員干部敢于擔當、勇于作為的新面貌。
湘江戰役涵養了對黨忠誠、聽黨指揮的赤子情懷。“一草一木一忠魂,一山一石一豐碑。”在湘江戰役,當接到中革軍委“保證我野戰軍全部突過封鎖線”的命令后,全軍將士即使面臨生死危急,仍然在“誓死保衛黨中央”的鏗鏘誓言下,絕對服從命令,從而確保黨中央順利突破湘江。在艱苦卓絕的環境面前,在數倍于己的敵人面前,因為心中有對黨的絕對忠誠,才最終扭轉了戰斗局面,粉碎了蔣介石欲將紅軍置于死地的罪惡企圖。穿越百年黨史,這份赤子情懷更顯得彌足珍貴。廣大黨員干部要始終把對黨忠誠擺在首位,堅定政治信仰,堅持黨的領導,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自覺在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原則和政治道路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湘江戰役彰顯了同舟共濟、眾志成城的團結精神。從灌陽新圩阻擊戰,到光華鋪阻擊戰,再到覺山鋪阻擊戰,無數革命先烈以血肉之軀筑起銅墻鐵壁。湘江戰役彰顯了同衷共濟、眾志成城的熱血軍魂,譜寫軍民一心、團結互助的“魚水情”。在廣西興安縣流傳著這樣一段佳話:年近百歲的瑤族老奶奶趙良英,是紅軍長征湘江
戰役的見證者,更是紅軍墓的守陵人。她幫助紅軍磨米、燒開水,找吃的、借用的,對傷病員,她不僅幫熬草藥治病,還一口一口地喂受傷紅軍。可以說,湘江戰役彰顯了黨領導下的紅軍和人民血肉相連、生死相依的軍民情、魚水情。翻開新時代的篇章,這種團結互助精神,都是我們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制勝法寶”。廣大黨員干部要將這段崢嶸歲月銘記心中,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發揚“一面旗、一盤棋、一股繩”的團結合作精神,共同開創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局面。
參觀雨花臺烈士紀念館心得體會篇2
“這里館藏的物件,刻著紅軍長征二萬五千里的不易。”這段紅色記憶,始于江西瑞金,走過的14個省份,講述著中國工農紅軍可歌可泣的故事;翻越的18座大山,鐫刻著中國工農紅軍如火如荼的決心;跨過的24條大河,傳承著中國工農紅軍有膽有識的魄力,耗時兩年,紅軍長征勝利,終于甘肅。有文化學者言,“人本是散落的珍珠,隨地亂滾,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堅韌的細線,將珠子串起來成為社會。”而經硝煙焚燒,已是滿目瘡痍的山河,正是在這根由紅軍心血染成的紅色細線悉心縫補中再添光彩。
冀王悲劇地,紅軍勝利場——中國工農紅軍強渡大渡河紀念館
這份“紅色跳動”是面對波濤洶涌的河水時,仍不破樓蘭終不還的赤子之心。紀念館位于四川省雅安市石棉縣大渡河西岸,館外“紅軍勝利場”五個大字,用最直接的方式,留下了最不容置疑的肯定。228件館藏,一張張照片,一件件陳列品,夜襲安順場、強渡大渡河……一幕幕場景在高科技下生動還原。大渡河內孤舟勇,手握槍支,深縮眉頭,緊盯河岸,那是悲憤、視死如歸的角度,17名勇士組成渡河突擊隊,踩波踏浪殲敵軍。場景再現,讓我們與80多年的崢嶸歲月,今日相見。當那段歲月的艱苦與痕跡,都被時間流放,而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紅軍譜寫的壯麗史詩,是中華民族偉
大復興歷史進程中的巍峨豐碑。那段歷史早已融入血液,跟隨紅色基因傳承,延續新輝煌。作為黨員干部,應隨這份赤子之心而跳動,在困難面前應不忘拼搏初心,不減奮斗激情,不負艱辛努力,要找重點領域對焦關鍵,沖破重重難關。
大渡橋橫鐵索寒——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館
這份“紅色跳動”是面對敵人的炮彈耳邊過時,仍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十三根鐵鏈,扛起一個共和國”紀念館中一段由幾節鐵環組成的鐵鏈早已斑駁的銹跡記載著當年的烽火歲月。一邊,紅軍一路向北,披荊斬棘,滔滔江水之上,22名勇士攀著長鐵索,向著河對岸匍匐前進,嗖嗖槍彈之下,找尋著炮火死角,有人中彈身亡掉落湍急的河水之中,沒有木板便以身化板,爭分奪秒搶占先機,到最后奪取完成之后,大多數勇士都未留下姓名。而另一邊,紅軍開山破路,晝夜兼程,用草鞋跑過時間,一日奔襲240里,中國速度在那時便已體現,這是真正的狹路相逢勇者勝。東西夾擊,奪取瀘定橋的約定在炮火中實現。作為黨員干部,我們的心應隨這份民族精神而跳動,需志存高遠,胸懷全局,面向百年發展,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需風雨兼程,亦風雨同舟,發展大業,讓時代的道路在腳下延伸。
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只是紅軍長征重要征途之一,篳路藍縷,砥礪前行,萬里長征路,紅軍意志堅定,不忘初心,堅定決心,星星之火方能燎原。做好紅色精神傳承,激活紅色文化資源,豐富紅色文化內涵,緊隨這份“紅色跳動”,讓長征精神代代相傳。
參觀雨花臺烈士紀念館心得體會篇3
這幾天注定不能平靜的度過,參觀完抗日戰爭紀念館,我內心深深被震撼,于是有感而發。 抗日戰爭紀念館是全國唯一全面反映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歷史的大型綜合性專題紀念館,坐落于七七事變的爆發地——北京西南盧溝橋畔的宛平城內,莊嚴,肅穆。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抗戰歷程。 在參觀中,我們首先感受了在那個危難時刻,中華民族一致抵御外敵的那種“團結”的精神。整個中華民族聚合了中國近代歷史進程中空前的團結精神,形成了真正戰勝日本侵略者的無堅不摧的力量源泉。
隨著緩緩移動的參觀人流,楊靖宇,佟麟閣,左權,張自忠?一個個熟悉而崇高的名字印入大家的眼簾。國難當頭,英雄輩出。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犧牲時,年僅37歲;東北抗聯將領楊靖宇犧牲后,日軍發現他的胃里盡是枯草、樹皮和棉絮,竟無一粒糧食;打完最后一顆子彈,狼牙山五壯士毅然砸槍跳崖;被敵圍困河邊,誓死不屈的8位女戰士挽臂沉?“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正是無數抗日先烈的愛國奉獻精神凝聚起了中華民族不屈的脊梁。可以說,沒有數不清的仁人志士為國奉獻的崇高精神,中國抗戰的勝利是不可能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也絕不會是在1945 年。
今天,當我們走在民族復興的道路上時,我們應當謹記團結奉獻的抗日精神。把滿腔愛國之情化為工作的強大動力,在工作中起到模范帶頭作用,努力而扎實的做好本職工作,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歷史雖已過去,我們不僅看看就完了,而是要記住這一段歷史,勿忘國恥,將理性的愛國主義發揚光大,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努力奮斗。
參觀雨花臺烈士紀念館心得體會篇4
材料院尋關漫道社會實踐隊來到位于甘肅省靜寧縣界石鋪鎮的紅軍長征紀念館,大家緬懷革命先烈,感受那段紅色歷史。
走進紅軍長征紀念館,映入眼簾的是以日晷為原型的紀念館標志,給人一種威嚴的感覺。據講解員介紹,中央的指針會隨時間的推移而變化,在特定的時間會對應長征路上的具體事件,新穎的設計可以讓游客更易了解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時間。
隨后,隊員們跟隨講解員來到了長征時期毛澤東主席居住的農家小院,小院內花草繁茂,兩排小屋分開坐落在左右。走進毛主席居住過的小屋,屋內陳列極其簡單:一張土炕,上面一張小桌,桌子上面放著一盞老油燈,這便是那時的生活設施。隊長李鵬飛不禁感嘆道:“那時的生活條件確實艱苦,沒有他們,或許我們就不會有今天的幸福生活。”隊員們也有同樣的感慨:“先輩們英勇頑強、不怕犧牲,走過的那二萬五千里,是我們的驕傲,我們要傳承這種精神,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生活。”那段紅色記憶,將永遠被我們銘記!
之后,講解員帶領我們來到了展覽室,里面張貼著長征時期在界石鋪停留過的著名將領的肖像和紅軍在周圍各縣的行軍路線圖。講解員介紹道:“靜寧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徑和紅一、二、四方面軍勝利會師的地區之一,毛澤東、張聞天、王稼祥等紅軍領導人率紅一方面軍經過靜寧時,曾在界石鋪等地宿營,發動群眾,宣傳抗日,播下了革命種子,喚醒了靜寧人民,也曾留下了一些珍貴的歷史資料。”在講解的過程中,實踐隊員們提出相關的一些問題,和藹的講解員皆一一為隊員詳細講解。
隊員們在謝過講解員之后,隊長李鵬飛帶領隊員參觀其他地方,為明天的實踐活動做準備。從聯系實踐地到今天實踐的完成,隊員們分工明確,為各自的版塊負責,每個隊員都付出了努力。最后,隊長李鵬飛強調:“實踐要有一定的成果,要從思想上深刻理解紅色革命。”并鼓勵大家回去寫一篇思想感悟。
緬懷歷史,展望未來,長征精神將以其永久的魅力,感召、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自強不息,再創輝煌!
參觀雨花臺烈士紀念館心得體會篇5
“三年不飲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魚。”
從興安縣紅軍長征突破湘江紀念館參觀回來已百日有余,可這句話縈繞在我腦海里久久不散,心情也久久不能平復。在湘江邊參觀“紅色足跡”,我被紅軍將士為黨和人民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奉獻精神所感染,被他們“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所震撼。
在敵我條件對比懸殊的情況下,國民黨自以為湘江圍剿戰是一個牢不可破的囚籠,英勇的紅軍將士卻成功粉碎了敵人看似必勝的計劃,成功渡江。紅軍將士是如何做到的?
靠的是堅定的理想信念。已連破國民黨3道封鎖線的紅軍抵達湘江邊時已成疲憊之師,數倍于己的敵軍又占據湘江有利地形擺出一副圍剿決戰的架勢。在危難面前,紅軍將士們堅信千條路,萬條路,跟著共產黨走才有出路,只要跟著共產黨走,就一定能打勝仗,農民就一定能翻身當主人,為了勝利無不表現出無我的戰斗精神,英勇奮戰。
“快走!快走!快突圍!”浮橋上,沒有工事的依托,沒有飛機大炮的掩護,英勇的紅軍不畏艱辛,以執著的革命信念,前仆后繼用血肉之軀筑起屏障、墊起浮橋,任憑敵軍一次又一次的轟炸,浮橋一次又一次斷了又連。他們以堅強的意志和堅定的信念壓制住饑寒和恐懼,在槍林彈雨下出色地完成了架橋任務。
靠的是鐵的紀律。在小小的山頭上,紅5師死守陣地奮戰3晝夜不退半步阻擋敵軍;紅34師為完成護衛任務堅持到了最后的一兵一卒,也沒有人做逃兵;身負重傷的將士在療傷過程中堅決不拿群眾一針一線,而是用身上值錢的東西拿出來交換……。他們時刻把紀律挺在前面,寧肯為共產主義獻身也不愿做逃兵,寧肯戰死沙場也不踩底線不跨紅線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用紀律的力量筑起了一面面銅墻鐵壁,攔住敵人,為大部隊搶渡爭取了時間。
靠的是榜樣的精神。陳樹湘負傷被俘,他以斷腸明志的方式為蘇維埃新中國流盡最后一滴血;面對蜂擁而至的敵人,身負重傷的紅五團政委易蕩平,寧肯自盡也不愿拖累戰友;危急關頭為保陣地視死如歸的耿飚拔刀沖進敵軍拼殺……這場渡江戰役還有許許多多的無名英雄,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關鍵時刻舍生忘死,沖鋒在前,用寶貴生命踐行了共產黨員“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的初心和誓言,弘揚了榜樣的精神!激發出了一股催人奮進的力量。
在興安縣革命紀念碑下,面對黨旗,面對長眠于該地的烈士們,我每跟讀一句入黨誓詞,腦海里就跳出一個熟悉的身影,是心中裝著人民卻沒裝自己的縣委書記焦裕祿;是把青春獻給扶貧事業的基層干部黃文秀;是年過花甲的戰“疫”先鋒鐘南山……
他們都是我們熟悉的先進典型人物,和許許多多的革命先烈們一樣堅守初心結合崗位英勇奮戰,始終把黨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為黨和人民的事業奮斗終生,爭做新時代黨和人民的優秀戰士。
興安之行,我接受了“紅色精神”的洗禮,被紅軍將士為革命勝利擦亮“初心”底色,用實際行動踐行對黨和人民忠誠的意志所征服。
“有了堅定的理想信念,站位就高了,心胸就開闊了,就能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做到‘風雨不動安如山’。”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堅定的理想信念是廣大黨員干部干事創業的“壓艙石”,是克服困難的偉大力量,只有堅定不移才能最終獲得成功。
在面對困難的時候,對照身邊的優秀黨員干部,強烈的對比照出了自己的不足。
抽調到紀檢監察機關協助開展宣傳工作快半年了,每當看到同事們在媒體報刊上發表的一篇篇信息稿件時,每當看到武鳴區在南寧市紀檢監察新聞信息工作通報排行榜上又前進一位時,同事們白天忙業務晚上加班加點寫稿改稿的場景就呈現在我的眼前。深知這些成績的背后都是辛勤的付出,自己也暗暗下決心要以他們為榜樣,但總因文字功底不夠等而遲遲難以下筆。
領導多次鼓勵我、開導我,自己似乎還是擺脫不了“本領恐慌”的窘境。現在想起來,我的這點困難在許許多多的優秀黨員面前簡直是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說到底還是自己的理想信念不夠堅定,導致攻堅克難乏力。
每段歷史,每個典型,都是一部理想信念的生動教材。我想,當我再次遇到困難時或迷茫時,都可以從榜樣的身上汲取力量,戰勝困難,找到前進的道路。